「我们终其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」──伍绮诗《无声告白》
爱德华·托里·希金斯(Edward Tory Higgins)于1987年提出自我差异理论(Self-Discrepancy Theory,SDT),以解释自我内部分歧导致的情绪和心理混乱,了解自我间的矛盾与对于情感的负向影响,提出三种自我的认知如下:
现实自我(actual self):自己认定自己真正的样子,或他人认为自己真正的样子。
理想自我(ideal self):自己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,或他人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。
应该自我(ought self):自己认定自己应该的样子,或他人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。
人人都有想要达成某种状态的动机,而有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的样态,并引导现实自我到达那样的样态,结果未符合预期就有了自我认知的差异(discrepancy),差异越大产生的情绪困扰越严重。
「现实自我」与「理想自我」有差异时,容易产生忧郁(depression)的感受。
「现实自我」与「应该自我」有差异时,容易产生焦虑(anxiety)的感受。
为了消除自我差异而无意识的采取行动,很容易陷入「行动偏误(action bias)」的漩涡,让自己处于空转之中。重新检视自己,花一些时间进行校正,真正的做自己,往自己要去的地方前进。